内容摘要:苏东解体以来,整个国际共运陷入了史无前例的低潮,但国际毛主义政党却呈现力量不断增长的“奇观”。纵观全球毛主义运动,南亚地区的毛主义运动规模最大、力量最为集中、成绩也最为显著。本文探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亚毛主义运动的源起,对南亚毛主义运动进行历史溯源,勾勒和介绍了21世纪南亚毛主义运动的现实图景,同时聚焦南亚毛主义运动的理论焦点,分析南亚毛主义运动必须回应的四大挑战。
关键词: 南亚毛主义运动;印共(毛);尼共(毛);“持久人民战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种探索均陷入困境,各种共产党力量不断衰败,力量越来越弱小。与此截然相反,国际“毛主义运动”却呈现出力量不断蓬勃增长的“奇观”。越来越多的反抗力量转向了对解决第三世界的农民土地问题、民族解放问题、民主革命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非常有吸引力的理论武器——“毛泽东主义”。如今,南美的秘鲁、哥伦比亚,东南亚的菲律宾,西亚的土耳其,以及整个南亚地区都存在毛主义政党领导的“持久人民战争”。其中,南亚地区的毛主义运动规模最大,力量最为集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负面后果的必然回应。资本主义全球化在二战后尤其是在朝鲜战争后逐步进入新殖民主义阶段,而世界毛主义运动则是新殖民主义时代最显著的反抗性力量。南亚新一轮毛主义运动承继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印度“纳萨尔巴里运动”为里程碑的第一波毛主义运动,其直接世界背景是中苏大论战。苏联解体后,新自由主义席卷全球,南亚成为重灾区。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由于尼泊尔革命的直接带动,21世纪南亚地区的毛主义力量重新整合,掀起了新一轮运动高潮。对南亚乃至全球毛主义运动的来龙去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研究、国际地缘政治研究及中国全球战略研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星星之火——南亚毛主义运动的历史溯源
冷战时期,作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枢纽,南亚地区曾客观上受惠于美苏的争霸,例如,印度在美苏间左右逢源,获得了来自双方的不少经济援助。然而,由于没有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南亚的土地问题、种姓问题等传统社会的沉珂深深地阻碍着南亚的发展,因此从50年代初开始,不少南亚共产主义力量就主张借鉴中国革命模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第一波南亚“毛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大整合的产物,进而又极大地影响了南亚乃至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版图。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大论战”中,南亚共产党几乎全部分裂为“莫斯科派”和“北京派”。“莫斯科派”主张通过和平改良和议会斗争,渐进地实现社会主义,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北京派”则仍然坚持从马克思到列宁的暴力革命路线,主张借鉴中国革命经验,坚持武装斗争,即所谓“毛主义道路”。各国共产党中的“北京派”,即今日毛主义共产党的前身,领导了当时南亚各国的毛主义运动。在原有的深受苏联共产党影响的南亚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分化出了实力强大的毛主义力量,一大批共产党干部和知识分子开始扎根基层农村和工厂,夯实自己的阶级基础。这一波毛主义运动席卷了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其中,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毛主义运动均对所在国政权造成强劲冲击。
然而,这一波毛主义运动后来基本上都走入了低谷。六七十年代高潮过后,由于领导毛主义运动的各毛主义政党内部的意识形态分歧和组织问题,各党分裂频仍。
(一)印度的“纳萨尔巴里运动”
1967年5月,在西孟加拉邦北部大吉岭县纳萨尔巴里地区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这场斗争很快席卷全国,并成为南亚毛主义运动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时任印度首席部长兼内政部长的阿乔伊穆克吉(Ajoy Mukherjee)马上派出1500名警察协助地方治安部队围剿起义者,仅两个月的时间,政府逮捕了1300人,其中包括此次起义的大多数高级领导人。(加脚注)由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中央坚持议会道路,中途收回了对“纳萨尔巴里运动”的支持并在印度中央政府围剿起义时采取了默许的态度,1967年9月,几个邦发生了脱党事件,统称为纳萨尔巴里派的革命党人在安得拉邦和西孟加拉邦大批地退出了印共(马)。1969年4月22日,激进派组建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宣告成立,当时印共(马列)在全国有2~3万名党员,并在大学生和城市中等阶级中吸收了活动分子。1972年,轰轰烈烈的纳萨尔巴里运动转入低潮,但纳萨尔巴里运动的影响此后在印度乃至南亚地区绵延了几十年,改变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