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张俊鸣
在A股江湖上,近年来的暴利神话,除了ST股通过重组“乌鸡变凤凰”之外,莫过于创业板的小票传奇了。2009年28家公司登陆深圳创业板以来,财富神话不断上演。仅以2009年开板的28只个股为例,机器人、网宿科技的涨幅都超过了10倍,最大涨幅甚至超过20倍。最近3年,创业板指数也是连续大涨,今年截至12月7日年度涨幅已经超过了85%,而此前的2013年和2014年,已分别上涨了82.73%和12.83%!
连续3年的大涨过后,创业板不仅累积了巨大的涨幅,平均市盈率也来到了80倍以上的高位,在全球市场中名列前茅。估值高企的同时,注册制的脚步又在2016年依稀可辨。当注册制遇上高估值,创业板将何去何从?
毋庸置疑,注册制的推出将增加市场新股的供给,尤其是在目前600多家待上市公司排队的情形之下,对市场资金的吸纳不可避免。另外,新三板的转板机制和上交所战略新兴板一旦推出,也难免对创业板形成一定的冲击。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由于A股高估值的吸引,不少海外上市的中概股都纷纷主动退市,回国上市,典型如暴风科技的IPO、学大教育借壳银润投资、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等。这些“海归”虽然盈利一般,但回国上市都获得了热捧。未来一旦形成风潮,势必对滞留在创业板的资金形成分流效应。
这样的分流是否会对高估值的创业板造成致命的打击?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高企的估值势必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在场外资金击鼓传花到某个瓶颈的时候,正常的调整可能演化成踩踏式的出逃。类似的例子,在今年6~9月间,创业板指数重挫56%,即可见一斑。
某些评论人士以深圳创业板和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对比,认为创业板可复制纳斯达克10年的长牛,笔者认为两者目前尚无可比性。全世界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复制创业板都鲜有成功的例子。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早在1999年便设立了香港创业板,但10多年来一直表现平平。2003年1月,香港创业板指数以1000点为基点开市,2007年最高上冲1823.74点,次年因金融危机暴跌到337.59点,此后数年低位整理,目前仅在450~500点一带震荡,相比12年前开板时的基点已经腰斩,大幅跑输同期香港恒生指数。
另一方面,就算是诞生了无数大牛股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也克服不了高估值的压力。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创业5132点的历史巅峰纪录,此后便一路下跌,低位整理,直到今年6月才重新攻克这一历史高峰。15年间,纳斯达克市场有上万家公司上市,同时也有上万家公司退市,不断地吐故纳新。如果未来注册制上路彻底改革,创业板走纳斯达克大进大出、大开大阖的路子,势必会有许多投资者在批量退市中受伤;如果走香港创业板只进不出的路子,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也势必会分流资金,演变成指数低位震荡的格局。无论哪一条路子,未来创业板的投资势必需要更精细化、更注重企业真实的成长性,而不是注水猪肉式的膨胀。
即便注册制推出之前,按照明年新股发行改革的方案,发行量在2000万股以下的公司,发行价格将放开。对于以小公司为主的创业板来说,这一规定如实施,未来新股发行募集的资金将快速增加,对创业板现有公司的估值也将形成压力。
笔者认为,经过连续3年的大涨,创业板指数在2016年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极有可能形成宽幅震荡的行情,平均市盈率可能在50~80倍之间波动。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选股的难度也将倍增,普通散户不妨关注创业板ETF基金的走势,将其视为一只股票,在创业板指数出现一波较大的回落,平均市盈率50倍左右时分批布局,采用箱体波动的操作方式,回避目前市场整体高估及个股不确定的风险。
作者:张俊鸣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创业板的2016:当注册制遇上高估值
-
网站声明:网站内容均为由网友提供,版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媒体、互联网站和商业机构不得利用本网站发布的内容进行商业性的原版原式地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单位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