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乡村旅游亟待转型升级

  能提供美食,能想尽花样订制些旅游纪念品,却经常败在一个洗手间清洁度上。当外地乡村旅游接待点从单一的餐饮消费上升为“民宿”形式时,起点低,起步晚的青海乡村旅游还在为改变部分接待点上下水和卫生状况而努力。目前,全省乡村旅游接待点已达到3000多家,乡村旅游接待点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完善乡村旅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真正从农业第一产业性质提升到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状态——

  多数农家乐停留在三餐饭、大通铺层次

  “在青海,能够真正接待吃住行游购娱的乡村旅游点其实并不多。大多数农家乐饭做得很好吃,但卫生间、住宿环境等整体卫生都上不去,这就是为什么旅行社很少把旅游团队真正放到农家乐吃住的原因。”这是某知名旅行社负责人对农家乐的真实看法。

  “看别人家的土鸡好吃,我也炒土鸡。我的土鸡还比人家的便宜五块钱,可人就是不爱来。我找旅行社带游客,旅行社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的卫生间有没有上下水。我哪有钱做那个,我看我的厕所挺干净的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名农家乐老板这样吐槽。

  “我花了三百多万元装修,建成温室花园式的农家乐。可是,旅行社最多把午饭放到这里。旅行社的团餐标准本来就不算太高,自驾客和普通游客更不会消费太多,所以我们只能靠婚丧宴请。这几年,其实一直在亏损。”这是一名农家乐老板的困境。

  当多地乡村旅游接待点向着“民宿”形式发展,除提供三餐外,游客还可以住在农家乐中,亲近自然,感受当地风俗时,青海的多数农家乐还只能停留在三餐饭、大通铺的阶段。

  一名旅行社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虽然互助、祁连等地的多个农家乐可以提供住宿,但很难满足多种消费需求。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除柴伦多庄园之外,很多农家乐只给客人提供50元一夜的大通铺,床单被褥看起来不干净,洗手间卫生更是不敢恭维。

  产业升级:走出餐饮消费,迈向休闲产业

  任何经济形式均是地缘文化所派生的产物。青海农家乐从一开始,经营模式就切合了青海人热爱山水、热爱绿色、热爱品质休闲的生活态度。可惜的是,直到如今,支桌麻将,送副扑克牌,依旧是很多农家乐能提供的唯一的休闲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全省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4家;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8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0家;乡村旅游点3000多家。

  根据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累计接待游客1399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9亿元,休闲农牧业从业人员达到2.8万人,安置农牧民就近就业2.4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农牧区三次产业融合统筹发展。

  但是,从在树荫下围块布,在河流边支张餐桌的季节性经济形态——茶园经济,到目前的乡村旅游,很多产品的经营思维仍然停留在餐饮消费上,对服务、品质、产业关联性要求不高。带有集群性、综合性的休闲产业模式虽已出现,但仍未普及。很多农家乐起点不高,旅游从业人员掌握的旅游相关服务技能并不够,短期内,这种农家乐因为食材新鲜,环境古朴很容易吸引游客,但长期来看,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升,对餐饮、住宿、卫生的要求也会提高。

  新模式:卡阳村靠啥打造青海最浪漫花海

  2014年以前,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典型脑山贫困乡村。曾经的卡阳,空守着着蓝天、白云、花海、原始森林,因为人均耕地面积少,脑山地区种植困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村。

  但2015年年末,200户村民人均增收万元,整体实现脱贫。跨越的乡村游增长数字,体现出卡阳人跨越的幸福生活。

  2015年,卡阳村第一书记鲍武章独辟蹊径,借助各方宣传,短短三个月,为村里吸引来了三十万人次游客。这让仅有1000多人口的卡阳人激动不已。游客多了,家家户户挣钱的门路就多,现在的卡阳村,形成餐饮、导游、娱乐、购物、休闲等一系列乡村旅游新型模式,高山牧场可以尽情欢歌,原始森林可以沉淀思绪,浪漫花海可以放飞希望。

  卡阳立志打造青海最浪漫的花海,靠的不仅仅是情怀,还有明确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细致的功能分布,精准的景区定位,科学的管理模式。鲍武章说,卡阳想走的是资源依托型道路,用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产业互相依托,吸引游客来,来了还停不下来。

  有个细节是,虽然卡阳人到如今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但他们对旅游的投入一点也不含糊,接待游客,他们有农家小院落,也有现代大别墅。为了让游客体验舒适,他们先修路;为了让游客对菜品放心,他们成立专门委员会,监管菜单、菜品;为了服务卫生达标,他们踊跃接受政府培训。

  辽阔的乡村田野,城市周边,开始成为青海旅游产业生长的沃土,更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城乡群众休闲度假,共同走向幸福生活的广阔天地。从卡阳一貌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

  旅行社:从自愿提档升级到定标准有多远

  从调查来看,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以省内游、自驾游、自助游为主,很少有旅行社将乡村旅游列入日程之中。而在境外、省内知名目的地,这种体验旅游则是十分流行的。对此,多名旅行社负责人表示了疑虑:旅行社的住宿、餐饮都是有合同约定的,贸然选择乡村住宿,如果游客体验不满意,会给旅行社带来风险。

  很多业内人士提到,青海三千多家乡村旅游接待点,有没有一个标准去规范?

  对此,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旅游局是用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来规范接待点的,根据即将出台、新修订的我省乡村旅游点(接待户)等级评定评分标准,未来的乡村旅游,对总体质量、空气质量、建筑布局、交通、洗手间设置等都有明确要求。但乡村旅游是个大工程,这种等级评定并不是强制执行的,旅游局现在只能采取奖励优秀的乡村旅游接待点的方式,吸引更多乡村旅游接待点资源接受等级评定,自愿提档升级。

  此外,我省乡村旅游也在谋划脱颖而出,打造产业龙头。省旅游局副局长荣增彦说,未来,青海乡村旅游也会出现“带头人”,我省将整合各方资源,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打造40个左右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这些示范村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龙头,成为青海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大方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体

  青海乡村旅游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段,很多乡村游从发展的初级阶段,已经发展到农业产业关联度开始变强。出现特色较为浓郁的餐饮模式,并出现作为农业产品直接面向餐桌的消费形式。由茶园经济衍生的采摘、垂钓、自助等乡村旅游餐饮模式开始出现。未来,乡村旅游的大方向仍将是向综合体转变,开始借助农业的环境、农业大尺度的景观、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体方向。这个阶段,旅游宾馆、体验性活动导入等新型模式出现,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功能更加综合,从而真正将农业的第一产业性质提升到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状态。

  可以看到,大美青海,不缺乏资源,硬件独树一帜。从国内现有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的格局看,乡村旅游可分为周庄、乌镇为代表的客源依托型,地处高客源产出地,交通便利;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位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景区,通过资源互衬引流传统的观光客源;以丽江、青岩、凤凰为代表的资源依托型,本身具有可以活化的历史文化资源,辅以实景演出,吸引特定的休闲客群。目前,青海年接待游客数两千多万人次,我们不缺乏高客源产出地,不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景区,更不缺乏本身具有鲜明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点。这是任谁也拿不走的青海乡村旅游卖点。

  (责任编辑:青海 王彦)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