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贵德梨花绽源头

  黄河之水天上来 贵德梨花绽源头--黄河最上游的梨花节青海·贵德黄河文化旅游节

  新华网西宁4月9日电(郑嵘)清明既过,草木萌发。当黄河在北纬36℃的山东东营奔腾入海之时,几乎同一纬度的青海贵德正在万里之外迎来梨花怒放的美好时节。横贯北中国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5400公里的母亲河从源头一路浩荡,沿岸美景,灿若星河,青海贵德梨花就是黄河岸边一大盛景。

  青海省贵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青海小江南”之美誉,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域76.8公里。海拔2200米的贵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春日百花争艳,鸟语花香。贵德诗人张荫西诗云:“黄河分润灌畦町,对面秋山如画屏。广漠新栽柳万树,十年烟雨自成树”。每年四月,千树万树,花开贵德,满城梨花,姹紫嫣红。1998年,首届贵德“梨花艺术节”庆典举办,拉开了贵德旅游业蓄势待发的序幕,如今梨花节已经成功举办11届并更名为“黄河文化旅游节”。

  从巴颜喀拉发源的黄河一路蜿蜒,曲折向东,在青海贵德境内,她不仅灌溉肥沃了万顷良田,耕读牧野的当地各族群众更创造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贵德美景,既有碧水清澈的黄河流水,风景如画的河岸景致,又有着巍峨雄奇的高山峡谷风光和千奇百怪的丹霞地貌。更有绚丽多姿的多民族风情,古朴深厚的文化古迹。

  贵德县分布有“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仰韶文化”等多种文化遗址,成就了贵德的深厚底蕴,远古文化在这里早早播下了文明的种子。早在秦朝之前,智慧的羌戎人就已经在贵德盆地从事简单的农业种植了。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各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生生不息。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建筑群—玉皇阁集儒、释、道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是贵德多元文化、多种宗教融合相安、和谐共存的历史见证。藏族歌舞尚尤则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老藏族艺术传统,具有广泛的民众性和社会基础,其储藏量居藏族舞蹈之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贵德县现为全省唯一的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在青海“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一圈三线”旅游发展布局以及环西宁“一小时经济圈”中占据重要的区位优势,是青海旅游资源最为富集,且品种全、品位高、城市与自然空间组合最好的地区之一,堪称为青藏高原的浓缩版。到“十三五”末,随着交通体系的完善,按照卫星城市建设要求,贵德将逐步建成全省旅游发展示范区、青海省游客集散地、青海黄河生态文明展示区、青藏高原乡村旅游目的地。

  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旅游发展之路使得贵德县不仅在青海省走在了旅游业前列,而且在西部地区,在黄河流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誉。目前,贵德县先后取得“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名胜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赏花办节的背后,正是贵德这一高原休闲度假之地凭借自然与人文优势,发力旅游,扬名天下的气度与魄力。

  黄河最上游的梨花节正在征服游客的眼睛,一路浩荡的黄河之水,更将把贵德壮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与芳香馥郁的人文风情带向辽阔的中华大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