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的村道硬化之路

  新华社西宁4月8日电(记者马千里、顾玲)春回大地,地处青海省东部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又遭遇了一场“倒春寒”,海拔2000多米的偏远乡镇里仍飘着雪。得益于去年大规模村道硬化工程的实施,这个县众多山区群众在“飞舞的雪花”中出行自如。

  去年一年,民和县创新思路,用活用足奖补政策,在91个山大沟深的行政村完成村级道路硬化1631.95公里。今年,1500多公里的村道硬化工作即将开始。

  群众出行困难多

  在海拔2200米的巴州镇黄池村下门台社,记者看到村民刘金钟家门口长60米、宽3米的水泥路已经和主路相连接。51岁的刘金钟告诉记者:“去年靠着新修的路,我种的玉米、苜蓿全都运出去卖了”。

  在此之前,这个地处山顶上的村子受村道限制,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不便。“村里的农户最多的种了50亩玉米,就是因为路不好,收玉米的车上不来,老百姓种了玉米也运不出去。”村党支部书记刘元生说。

  “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我们在城镇、公路沿线实施村道硬化2043公里。因为居住分散、群众自筹难,全县还有3000多公里的村道没有硬化,涉及255个村7万户19万人。”民和县村级道路硬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工马钦龙说,“在西宁和海东地区,我们民和县是实施村级道路硬化最差的一个县。”

  政府助民解难题

  巴州镇黄池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元生告诉记者,到黄池村最远的4户人家,步行需要走1个小时,如果给这4户人家打一条路,群众自筹每户需要5862元,全村平均下来的话每户要3500元,“老百姓压力大得很”。

  面对群众修路的迫切愿望和修路面临的现实问题,2015年年初,民和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一年内完成1000公里村道硬化。“省交通厅按主线每公里15万元、支线每公里11万元补助,县政府按建设难易程度给各乡镇奖补,主线和支线最高每公里分别补6万元和2.5万元,并规定户均自筹不得超过2500元。”民和县委书记何延年说。

  好政策直接推动了村级道路的建设工作。去年一年,有140个施工队在19个乡镇的91个行政村进行村级道路施工,完成村级道路硬化1631.95公里,全县37%的人口、16万人受益,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

  好政策激发积极性

  距县城东南60公里的大庄乡是民和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2014年,这个纯回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270元。

  “2015年前,全乡15个行政村只有塔卧村的村道进行了基本硬化,其余320公里村道都没硬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庄乡乡长乔国林说。

  听到县政府要在大庄乡的8个村实施201公里的村级道路硬化时,乡党委、乡政府开始多渠道探寻解决方案。

  “群众对修路积极性很高,但我们算了一下,主路每公里需要26万元,支路需要15万-16万元,就是把各级政府补助的钱全算进来,主路只能筹到21万元,支路只能筹到13.5万元,这样每户还要自筹1500-2000元,这部分钱老百姓拿不出来。”

  为减少群众自筹,乡党委、政府多次为价格问题与施工队、商品混凝土公司、粘土砖厂协商谈判。

  “从县城拉砂石料、水泥,还不如直接拉商砼,我们用主路每公里22万元的包干价全部承包出去,路基由老百姓投工投劳完成,这样群众就不用自筹了。”乔国林说。

  马钦龙说,用商品混凝土修建主路,不仅能保证路面强度,还能节约沙子、水泥、水、电等成本,省去中间环节,老百姓得实惠。

  2015年民和县村道硬化工作能保质保量完成,还得益于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马钦龙告诉记者:“今年和以往不同,乡政府将修建任务分解到每个村,每个村都成立了安全小组、质量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施工队的确定由村上说了算,责任落实到乡、村,最后落实到了群众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