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送话费??▏开学第一周,老师如何帮孩子“收心”?

  小编的话

  寒假即将结束了,感谢大家一路来对《河南教师》的关注和支持。为回馈广大读者,《河南教师》特联合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给大家送话费啦!!!

  什么,有这好事儿?没错!先来看看如何能领到热腾腾的手机话费吧……

  1

  最重要

  ①手机号必须是河南移动手机号哦!(如果你的不是,那就写上亲戚朋友的吧)

  ②想提高中奖率?那就点右上角,把本信息“分享到朋友圈”,截图发送给我们即可~~(咋截图?问百度)

  2

  最最重要

  ①你得是《河南教师》的铁杆粉丝(赶紧关注哦)

  ②小编会抛出一个话题,由大家来讨论

  ③把你的见解或者小妙招留言到文末或者直接发送给我们哦(因文末留言只限50条,还是尽量直接发送给我们吧。发送方法详见下方的获奖攻略图片哦

  ④最后,留了言一定要附上你的名字和电话(河南移动)哦,不然小编可不知道找谁送话费啦

  3

  最最最重要

  看看奖品是啥?

  一等奖:100元话费(共10名)

  二等奖:50元话费(共20名)

  三等奖:20元话费(共30名)

  四等奖:10元话费(共40名)

  (限河南移动手机号,提供电信或省外手机号者视为放弃抽奖。)

  4

  话费到账时间

  ①啥时候能领到话费呢?下周一(2月29日)公布获奖名单后,两个工作日即可为大家充值上!

  ②别着急,还有参与奖哦,只要你参与讨论给我们留言,并且留下您的手机号和姓名就会获得奖品哦——亲子课或小学初中网络听课名额!!!

  获奖攻略一:

  

  获奖攻略二:

  本期话题

  今天的话题——开学第一周,老师如何帮助孩子“收心”?当然,如果其他非教师读者有什么好的见解也可以留言哦,同样有获得奖品的机会!

  下面小编就先抛个砖,给大家做个示范……

  俗话说“开学三天乱,放学乱三天”,每逢新的学期开学,学生都要乱上三天,一是因为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之后,学生们那颗玩惯了的心一时难以收回来,二是学校的管理和工作没有跟上来。

  新学期开学在即,开学第一课究竟该咋上才能让学生“收心”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这些老师是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的吧!

  01送上“红包”,为追梦赋能

  每个同学在寒假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想借助春节发红包和时下流行的抢红包现象,以送红包为媒介在开学第一次班会课上给学生发红包,让学生打开惊喜,进而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相互赋能。

  

  一、准备红包。

  红包一定是红色的,但里面的内容则是根据班级期末考试情况和寒假生活为学生量身打造的。我设计了下面5类红包:

  1.装有奖学金或奖品的红包41个。这类红包将由在年级有进步的41位同学抽取,里面有1到5元的现金或是领取杂志的便笺。奖学金和作为奖品的杂志均来自班级基金。红包里装有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或书只是上学期你进步的一点象征,你愿意停留在这里吗?你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你打算通过怎样的努力实现梦想?

  2.装有勋章喜报的红包。这类红包将发给天天参与寒假QQ群抱团成长的十几位学生。喜报上写着:恭喜你获得了“蜂悦寒假小屋”QQ群每天分享成长的一等勋章。请你设想一下,如果新的一年你仍然能坚持做一件有利于成长的事情,会有怎样不同寻常的结果?

  3.装有“幸运之手”的红包4个。里面的便笺上写着:你真是一个幸运的人,你也是来给全班赠送能量的人,感谢你这双幸运之手吧!你抽到的是给全班加油的视频或歌曲,请你选择一个,并给大家说说你为何要选它,你想通过这段视频或歌曲对大家说些什么。

  4.装有“致我最好的朋友或朋友们”的红包。里面的便笺上写着:开学后不久就要进行中招百日冲刺了,请你一一喊出他们的名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话告诉他们,让全班为你们见证。

  5.装有“致最好的自己”的红包。里边的便笺上写着:马上要进行中招百日冲刺了,你想通过什么做最好的自己?你对新学期的自己祝福些什么呢?

  二、准备《士兵突击》励志片段、《雄鹰重生》小视频和歌曲《真心英雄》《我相信》。

  三、准备粉红色卡纸,上面印好相关的红包内容。

  由班委将一、二类红包按名单让同学抽取,其他同学抽取其余三类,抽到的同学除了和同学分享,可在纸上写出红包中要自己回答的问题,以备抽签抽到自己后,能圆满地回答。

  从写有全班学生名字的便笺中随机抽出5位同学,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红包里是什么,并按红包的要求表达出自己的心声。5位同学说完之后,再次抽取3到5位同学重复进行。

  2“三环六步”,为成长护航

  第一环:收心

  第一步,结合实际写新学期寄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殷切希望。我给学生写了这样的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带着春天的温暖回到我们的家——八(4)班。

  一个欢快的春节,总是觉得短暂,很多美好的片段还来不及回味,便又迎来了紧张的学校生活。也许你还沉浸在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之中;也许你早已厌烦了迎来送往、缺少知音的生活;也许你早已渴望精彩的学校生活,今天,我们终于回来了。

  开学了,我们已度过了初中三年的一半,真快。八年级的下学期将是决定九年级分班的关键学期,需要充满信心、细心高效。这既是新学期老师给大家的要求,也是每个同学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关键。抓住时机去播种吧!

  去年大家尽力了,相信今年大家会做得更好。因为你们是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是让八(4)班更精彩、更耀眼的绝对主力。

  来吧!趁春意已浓,让我们携手,超越梦想,精彩过好每一天。

  第二步,利用班级文化墙、榜样栏、幻灯片展示班级上学期的“班级风采”。同时,表彰展示学习优秀的同学和进步大的同学,并隆重颁发奖状和奖品,让学生迅速回归上学期的竞争氛围,在心中确立自己的目标和榜样。

  第二环:树目标,明方向

  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进行夸夸班级、小组和个人的活动,把班级、小组、个人上学期的优点和获得的荣誉“夸”出来。

  第二步,出示或提出新一学期的班级管理目标,让学生对照并结合实际情况找不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晰自己的目标,更好地面向新学期。

  第三环:树信心,增内力

  第一步,利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内心震撼的励志图片、励志视频、励志名人名言等。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认识到,有了目标,就要勇于坚持不懈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步,团体辅导“挑战自我”。在幻灯片上用自定义动画设计一个能20秒钟自动擦除的柱状图案,让学生先预测20秒钟自己能鼓多少次掌,然后要求大家用最快的速度鼓掌,并记下自己在20秒钟内鼓掌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学生预测的较少,实际鼓掌较多。利用这个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大家思考并认识到只要努力没有不可能。

  3释放热情,心在当下

  作为班主任,如何借助第一次班会,让回到校园的学生“形回神归”、心在当下?是淡化假期痕迹,还是释放假期热情?我选择了后者。

  

  为了“收拾军心”,上好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课,我在放假前,就开始预设学生的假期精彩,并让同学们用图片、文字,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

  刚开学,老师和学生都很难一下子把新年的痕迹抹去,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作为班主任,我们也不应该把学生的这种假期生活排除在教室之外。

  所以,在返校后的第一个晚上,我从来不让学生学习。我首先会给他们创设一个释放假期热情的平台——让他们在尽情说笑中“释放热情、心回当下”。

  另外,学生来到学校,很多人都带来了美味的零食,与其以后弄得教室里天天充斥着零食味,还不如让大家一次尽情享用。这样,让同学们在边吃边说中,轻松开启新学期的新生活

  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我最后也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发言,谈自己听了同学们发言后的感受,谈对同学们的新期望,及新学期将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新问题。当然,我也不忘及时提出新学期的新期待、新要求。

  “收拾军心”是假期过后班主任必做的工作之一。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释放热情、畅谈未来的平台,让同学们在尽情释放中,回归当下,既能做到快速“收心”,又能起到增进师生关系的效果。

  4余音绕梁,“一会”收心

  新春开学,按传统意义上来算,年算是过完了。然而,在孩子们的心中,年味还在余音绕梁。所以,第一周开学,对孩子们来说,倒有点断臂之痛的小残酷。第一周的主题班会我绝对不会板着脸训话,我会分三步完成这个主题班会。

  第一步,班主任的“风味余年”。

  我给孩子们备好的“风味余年”就是集体再和孩子们过20分钟的年。我会把我提前备好的糕点、糖果和偷偷存下的亲戚朋友过年时送的特色食品都拿出来给孩子们分享。我要让他们尖叫着喊“王老师,你太好了”;让他们尖叫着离开座位,把分给自己吃的食品塞进我的嘴里;让他们尖叫着……

  第二步,师生互“侃”,听话就音。

  让学生侃侃而谈是一门管理的艺术,是“收”之前智慧的“放”,也是为“收”做心理准备。侃趣事、侃喜事、侃身边事、侃身外事、侃过年的压岁钱、侃放鞭炮的喜悦与惊险、侃新闻媒体里的爆炸级大事……你要听话就音,在他们侃到险事时,因势利导;在他们侃到趣事时,问他们趣从何来;在他们侃到压岁钱时,逗他们钱从何来,钱要到哪里去?

  第三步,规矩上墙,方圆有望。

  一节班会课,有了情怀这个底子,我想最后一步立规矩、拟制度那简直就是水到渠成般自然。师生一起定班级管理制度,除了张贴在墙,人人也要备份。不用一日三省吾身,但也要常看常思。

  自然,下课铃响的那一刻,我们还会一一击掌约定遵守今天所有正能量的约定,像金子美玲说的那样,向着明亮那方!若要再加那个赶时髦的尾巴,就是——奔跑吧,亲们!

  你还有什么“收心”小妙招,赶紧发来挣话费吧!

  哦,对了,留言最后别忘了附上姓名和手机号(河南移动)哟!

  (原载《教育时报》,作者:潘颖、潘林业 、呼宝珍 、王淙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