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请关注“正道语文”哦!

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在公开发表多篇有关“正道语文”理念的学术论文之余,还践行于实际课堂;例如执教郑愁予先生的现代抒情诗——《错误》一课,让我们一起从特级教师钟亮的评课中探看华平教授是怎样践行正道语文课的吧!
——编者按语
阅读
成 长

浓浓的诗味是怎样“泡”出来的?
——李华平老师《错误》教学实录品析
作 者 钟亮
明如月
◆◆ ◆
在语文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看多了花样百出的热闹课堂。李华平老师执教的《错误》这堂课,给人一种返璞归真、回味无穷的感觉。其教学过程中没有像常见的诗歌教学借助“声光电”来营造氛围,煽情渲染,而是用最语文的手段和方法,把所有教学环节都落实到文本最要害的地方,贴近在诗歌语言文字的要紧处,散发着醇厚的语文味道,体现了纯正的鉴赏品味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这篇实录的亮点很多,本文仅仅择其二三以品味探究,以期对我们的诗歌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亮点一:教学内容选择切合诗歌文本特质
本诗作者郑愁予有“中国的中国诗人”称号,有人说《错误》是“站在中国诗传统的高处”的“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错误》虽然篇幅短小,但深得宋词的长处,意境幽婉而朦胧,诗人写起来一波三折,让诗增添了想象的空间,缠绵之情也不绝如缕。加上表现手法纯熟,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确实颇有独到的韵味。历来教者,有的以之为闺怨诗范本设计教学,有的从诗人身世入手进行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有的则从传统文化上拓展和梳理意象,可谓异彩纷呈。
而李老师这节课从学生和文本特点出发,目标定位很明晰,主要以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懂”这一文本“例子”为首要目标,体现了执教者的文体意识。抓住此诗作为抒情诗歌类文本的主要特点,从三个方面来赏析本诗:第一个,鲜活的比喻;第二个,作者选择的意象;第三个,作者在这首诗里创造的艺术空白。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诗歌文本体现的特质,也抓住了这一首《错误》诗的精妙之处,而且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文本,紧贴文字,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涵泳文字,想象再现,进入诗境,品味诗意。目标和内容一直聚焦,不旁骛斜出,不浅尝辄止,不急于拓展,真真正正带着学生浸泡在文字里,读顺、读通、读透诗歌。可以说,通过《错误》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中积淀很多抒情诗歌阅读的方法,如如何抓住意象、分析手法、注意句式、以诗解诗、想象再现等。这种隐藏在具体欣赏过程中的鉴赏知识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诗歌阅读欣赏的具体体验,慢慢形成诗歌文本阅读的方法,养成诗歌文本阅读的习惯。
亮点二:在留白处激发想象深入诗境

诗
歌
是最凝练的文字,是文字的“艺术体操”。
诗句之间的跳跃性结构方式,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需要读者驱遣想象去填补。《错误》一诗,描写了开落的莲花、寂寞的小城、向晚的街道、紧闭的窗扉、达达的马蹄和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系列意象,诗歌第二节、第三节之间有空白,省掉了女子听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时的反应。诗歌结尾处,又有留白——当“我达达的马蹄”渐去渐远时女子的反应。李老师发现了文本的特点,抓住这两处“留白”,运用了最适合诗歌解读的方法性原则——想象,充分调动学生想象,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丰富画面,进入诗境。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留白处挥洒想象,发酵出浓浓诗意,酝酿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情画意。
正因为这巧妙的活动设计,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且老师在过程中注意了对学生视角选择的拓宽和思维层次的牵引,让学生尽情驱遣想象,用文字再现精彩。这样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使他们走进文本深处,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成就了诗歌教学的无限精彩。由实录后附录的学生练笔可见,不管是从过客的角度,还是从女子的角度,学生的想象都合情合理。有的把女子听到马蹄声的复杂、矛盾、兴奋的心情,过客的遗憾和愧疚,女子的兴奋和落寞,都写得活灵活现,诗意无限。我想,这正是这节课最为成功之处。让学生的想象在文字中延伸,让诗意在想象中蔓延——这样让学生发现诗歌原来如此意味无穷,然后爱上诗歌,爱上阅读。这当然是最大的收获。
亮点三:品读落实在诗歌意象和文字的紧要处
诗歌语言,本来就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的特点,《错误》更是兼具古典诗歌抒情委婉、含蓄蕴藉的特点。一字一句总关情,涵泳功夫韵味长。李老师善于抓住典型意象和关键字词,品味揣摩,“泡”出文字的独特香气。如:对“莲花的开落”一句对“莲”的意象的细致品味,李老师特别引导学生要关注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要有这样中间停顿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开”的美好,“落”的忧伤,试着读出“开”的希望,“落”的失望,感受诗句的内在节奏,感受到时间的跨度之长,女子在季节变换中无望地等待,在春来春去中容颜的变化和心情的起伏跌宕。

“莲”这一深具中国古典诗歌特色的意象,是能唤起共同的审美记忆的,让人想起“芙蓉向脸两边开”,想起“菡萏香销翠叶残”,想起美人迟暮的伤感。在品读“你的心如小小的窗扉紧掩”时,提醒学生关注“紧”字对女子形象和情感的刻画。还有对“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中“不”字的品味和句式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更能体会深闺女子压抑的寂寞、心灵的封闭、忠贞的坚持和无望的守候。诗歌教学,就要这样始终紧扣文本,抓住重要语句,让学生去品味,去感受,将文本解读推向深处。
总之,本节课堂实录正是抓住诗歌文本的特征,运用最适合诗歌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最语文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诗歌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让课堂诗意魅力显现。我想这是这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的地方。
作者简介


钟亮:一个钟情明亮的女子,追求温暖明亮的教育人生。在教育路上,搜集每一片阳光,也一路播撒阳光,传递教育生活的智慧、诗意和力量!其博客名为“明如月”,愿以微微的光亮,和你相互映照。著有《我愿心如月》《训练的诀窍》《教师多元化平台建设》等书,关注读写教育、亲子教育和师生的生命成长。
策 划:李华平
编 辑: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终 审:张贤洪 马 琴
关于“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6个区共11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目前,第一、第二、第三区、第四区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五区(小学)362534587 ,第六区(资源)223768117。
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如何关注:
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
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
语文人,可以寂寞的耕耘,
但不可孤独的行走......
您的赞赏让我们感受语文的春意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