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移动互联时代,老师这样教,学生才受益?|?动向

  

  2015年中高考试题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不同孩子找到展示空间

  

  

  

  

  

  

  孩子的个性经过学校教育是教没了,还是发展了?这值得我们反思

  

  

  

  往往六岁之前,孩子知道自己想干嘛并且不懈的去努力,上了学以后,孩子越来越听话了,越来越知道家长想干嘛,老师想干嘛,直到上了高中真地不知道自己想干嘛。我们中国的大学本科真正喜欢自己专业的人并不是多数,这些值得我们反思,而且一直反思到整个课程考试评价的每个细节。即便我们现在大的制度不做调整,我们仍然在这儿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中高考考核,需要放在九到十二年的时间尺度中去考虑

  

  我们在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过程当中,是不是真地把孩子当人看,培养核心素养,让他健康成长,用他最宝贵的东西进入到高校,进入到社会去。

  

  大部分中小学老师擅长加工,而不擅长发现和保护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再谈谈我的观点。一是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更多的还是基础教育的课改和考试内容。二是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三是广义教育供给下信息化、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

  首先是课程改革基本的思路。十八大之后一直在做,以下几个基本思路和想法。

  

  首先,学生是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的体验者。改革要取得成效,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就要使各项改革举措既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孩子在学校里能否得到幸福和尊重,是老百姓将来的择校标准

  其次是学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平等和公平的发展性。能不能在这个框架下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他的自由?老师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想办法发现他的优势,把他的优势学科凸现出来。设定新高考,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课程改革的匹配,仅仅从高中做远远不够,靠高中的导师辅导根本来不及。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和积累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做起,甚至从一年级开始的,这九年要致力于保护他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光高中改变已经来不及了,义务阶段是重中之重。

  在这一轮的改革当中,真正下力的是放在了初中,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变好,高中水到渠成。现在也在反思,过去很多改革项目包括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是应该放在高中阶段更好,还是应该再往前移一下?培养优秀拔尖人才是技能型的,培养专业还是培养他的素养好?这种素养基础打好了,他自然会生长,而不是早期去加工,甚至会超越学段的一些能力和知识和要求。

  这是我们提到价值和成果质量,真正学校的价值和成果质量,是体现在对每个孩子的发展支持和增值上,而不是对学科成绩的加工和增值。将来老百姓的选择,是把我的孩子送到这个学校,他能不能得到幸福和尊重,优势学科能不能让我们发现,支持到他能够依赖这个爱好和特长,走好一生的路,为进入和谐社会奠定身心基础。但是我们没有制度建设,没有政策的固化和保障,从高考开始,把学科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中考是不是应该释放得更大?虽然义务教育是均衡化发展,但如果把孩子教成一模一样,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没准会适得其反。

  从这个视角看待芬兰、看待英国、看待法国,包括看待美国的最新法案,他也在做尊重孩子兴趣爱好方面的保护。我们关注他们法案的调整和整个的改革,实际上是兼顾的,兼顾中是有倾向的。在这一轮改革当中,中国的高考改革方案以这么高的层次推出来,上海和浙江试用,我们高度关注,也高度认识他所带来的影响。

  教育供给端质量不改革,孩子的个性成长可能是句空话

  

  

  

  我们有几个基本策略,也是迎合现在,我们谈到供给端质量的改革,否则我们支持孩子的个性成长可能就是一句空话,这个供给是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供给端需要转型升级,他的结构要调整,变成开放式的。

  从善于加工到善于发现,从计较分到在意人

  第二,考试和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在理念下其实并不是空谈,比如说新的考试方案带来的变化,科目可以选择,赋分可选择,考题可以选择,答案开放性,资源可以选择。制度的变化倒逼老师课程教学的方式变革,老师需要进行移动互联教学。

  

  北京今年七月份发布了一个课程设置方案,给予了校长和老师更多自主权,作业未必是每天要给的,每天留的基础上,长周期作业是面向知识结构、面向项目的学习,包括综合实践等等。

  

  高中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教育部总体规定的,学校老师和校长习惯不习惯,会不会治理新给你的资源和空间,给学生更多选择,包括在配套的中招制度?所谓深综改,综合是各个方面一块改,高考改,高招呢?

  

  

  

  包括在学校,认识学生的角度和老师看待自己学生的角度都有变革。从善于加工到善于发现,如果你不善于发现学生,你的成绩也不会有变化。从善于教授到善于引导和保护,怎么能够凸现他最优质的学科,你保护得越好,你们学校毕业班的成绩越高,老师水平越高;从计较分到在意人,原来每个人计较的是分,但是现在在意每个孩子的成长,如果不在意,他将来上高中吃亏,是有问题的。从考知识、教知识,到考思维、教思维,甚至考各个方面,这些变化是我们现在课改包括考试改革需要的,老师家长都要根据这样的方面来变。

  

  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移动互联时代呼唤“精准教育服务计划”

  在这种变化当中,广义教育资源下的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首先,供给方式从传统学校的学位供给、课堂教学的供给,到校内校外的供给,在线的教师服务,能不能让我们孩子真正得到充分的尊重?除了在学校“临床”的老师教语文、数学、地理、历史以外,在他最优势、最爱好的科目上有一个在线的老师,就像现在精准医疗计划,包括现在谈的精准教育服务计划,能够真正给学生以资源和服务的支持。另外,在线的课程服务需要由他选,另加上在线的诊断服务,我们原来的诊断工具和校内的考试都是基于标准的,包括质量监控中心也是按照课标来检测,然后告诉这个省是不是达标了,你是第几名,为学生在线成长的诊断还相对欠缺。

  

  现在社会上的那些体检机构,没人逼着你去体检,但是有点钱以后去体检一下,调整一下自己。这种方式,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势。另外跨部门、跨系统的广义教育工具,供给方式呼唤着一种在线和移动互联。

  

  

  教师在线的支持服务,也不是名师给你的服务。我们要对老师的能力结构做细分,资源划分得越细,将来在线的治理服务越精准,所以每一个老师可以萃取出他的教育服务的优质属性。这些没有在线的支持,没有人力资源的分析也是做不到的,光靠一个名师,我都不知道我教的哪儿好。

  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线自我诊断:体检中心和化验室的建设。社会是不是有第三方作为体检中心,每个学校是不是应该有教育的化验室,不仅仅是教务处统计成绩?学校跟年级里面是不是应该有会诊制度?各个学校一起来诊断这个人,而不是各自诊断各自专门学科,这是供给内容。

  

  供给节奏:长短和大小。学段内的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双师辅导周期。我们做真地调整,真地把孩子放到第一位的时候,供给的内容、方式和节奏就实实在在地变化。我们区县教研、市教研规定好哪一天统一考,这个在考试改革、课程改革当中是致命的,需要突破的,新的高考方向也正朝此方向努力。

  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建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的统一战线。以创新促绿色发展,统筹协调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必须通过结构性调整才行,进一步开放拓展教师学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促进共享、共同践行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