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访谈】卢作孚长外孙清秋子:卢作孚精神是重庆宝贵的财富

本文为书香重庆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多年里,卢作孚先生是以“中国船王”名世的,但卢作孚先生不仅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他所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也是他进行社会改革实践的一个试验。他在重庆北碚做的渐进的社会改革试验,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落后地区的现代化启动时的宝贵经验。抗战时,他的改革实践曾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

  近日,卢作孚长外孙清秋子先生历经十载撰写《百年心事:卢作孚传》一书,并携新书来到重庆举办研讨会,著书讲述忆外公卢作孚心路历程,书香重庆网对其进行了专访。

  清秋子,1952年生,祖籍江苏宜兴。现居海南,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我是北京地老鼠》(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奖)、《爱恨倾城小团圆》等。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书香重庆网:有关卢作孚先生的著作有卢国纪先生所著《我的父亲卢作孚》,也有其他一些通过史料口述等不同方面撰写的著作。此番所写《百年心事卢作孚》,与以往出版的著作有何不同?是否写入了不曾披露的一些细节?

  清秋子:自从80年代初恢复卢作孚名誉后,其传记作品多达56部。最早出现是在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中,集中出版在90年代,且大多是传记作品,类似报告文学,作品写作时间普遍在90年代前半期,那个时候对卢作孚的研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发现的资料也没有现在这样多,许多领域没有涉及没有详尽,因此多多少少都还存在一起遗憾。

  我所著的这部《百年心事卢作孚》,一部分是我15年来综合卢作孚研究界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基础之上写成。另一部分,因为年代久远史料有限,所以我用口述历史来加以补充。口述历史主要通过卢作孚家人、朋友的回忆构成。因亲友们的口述回忆并不权威,但对大致了解一个人物的行为方向提供参考,所以我通过口述着重把卢作孚青少年时期的形象与经历勾勒出来。

卢作孚夫人蒙淑仪

卢作孚长女卢国懿(左)、次女卢国仪(右)1930年代旧照,摄于重庆千厮门行街。

  在细节描写方面,除了对已有资料的考证,我也着重提到了对卢作孚的夫人,我的外婆。我的外婆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普通妇女,她善良、勤劳、一手一脚把我带大,关于她的结局此前在有关传记中几乎没有提,有的文学作品在描写以她为原型的人物时用了夸张的笔法,我在书中秉承真实用详尽的笔墨对她进行了描述。另外,书中还发表了两张卢作孚旧照片,是1930年卢作孚到青岛考察时拍摄的,这两张照片由我外婆一直保存,后在她的遗物中发现这批旧照片,且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公开发表过。此外,我还对卢作孚的几位子女做了一些交代,我认为撰写人物传记,对其家庭子女可以介绍全面一点,特别是我的外祖父卢作孚有强烈的男女平等观念,他的所有子女都学习的理工科,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学习务实,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踏踏实实的贡献。

  书香重庆网:作为卢作孚先生的外长孙,您著书多以资料为主还是受家族影响较大?本书的著成对您意味着什么?

  清秋子:著书不是戏说,肯定是以资料为主。我曾写过名人传记,我知道一般从亲属那得到的人物信息多半含糊,需要鉴别和筛选的,因为后代对长辈言论行动习以为常,感觉不出印象深刻的事,相反是对传主接触不多的人,会对传主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本书的写成对我来说意味着完成了一个心愿。我的外祖父作为资本家阶级,曾在一段时间内背负很多无辜的压抑和歧视,对他的晚辈带来了精神上的压抑和灾难,但我坚定不移的认为我的外祖父是一个好人,特别是看了二舅卢国纪写了《我的父亲卢作孚》后,我感到非常震惊,我的外祖父原来曾做了这么多业绩,所以在很早以前我就想为外祖父写点什么。经过最近十年,凡有写过卢作孚的书我都有意识的收集起来,每每看起来都对外祖父加深理解,当前期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就是厚积薄发的时候,我预先写了一些普及型的传记,并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了解研究现成资料,最终在各方面成熟的情况下完成本书。前年我两次自费到重庆合川,到武汉去外祖父活动生活过去地方,我感慨一个乡村少年怀着报国理想,在短短一生中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我对我的外祖父愈发敬佩,能为他献上这样一部书,我余生足矣。

1930年夏季,卢作孚率团考察青岛时留影。

1930年6月,摄于青岛德人所建炮台遗址。

  书香重庆网:您将本书取名为《百年心事卢作孚》,并没有过多影射您自己与卢作孚先生的关系,其用意是怎样的?所谓“心事”在全书中怎样表现?

  清秋子:对我来说血缘关系是偶然的,它只意味着巧合。我们并不能通过血缘来完成对文化的追溯,任何事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我们这代人成长于五六十年代以后,以至于我们从外祖父身上接受的熏陶微乎其微,所以我认为强调自己是名人之后毫无意义。我自己坚决反对血统论,我只是普通人,我在写外祖父的传记上刻意拉开了距离,客观公正,不避讳任何,这样更有助于人们了解真实的卢作孚。

  为这个传记取名“百年心事”,是因为我认为卢作孚从投身社会开始,他就有一个改造中国的信念,包括在他临终都报着这样的心事。而在他同时代前后的很多的人都具备这样强烈的救国意识,怎么救国?走什么样的道路?他们很少为个人出路考虑。在重庆北碚试验区,卢作孚一心想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个心事跨越了百年,一直到现在我们践行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观,都围绕着这样的理想。

  本书简介:十五岁,他因贫困而辍学,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子弟;三十岁,他携家带口,是徘徊在人生岔路上的迷茫青年;四十二岁,他坐拥中国近代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是资产过亿的大企业家;四十五岁,他手握国家交通命脉,是位高权重的政府要员;五十九岁,他以悲剧收场,身后留下的,不是大笔的遗产,而是无尽的遗憾。

  他就是卢作孚,身上有着一大堆的不协调:既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又是眼光敏锐、知识渊博的学者;既是不懂得时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超前的实业家;既是没有存款的一介布衣,又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航运巨头。然而,他的名字却长期为历史的尘埃所掩蔽。

  卢作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对经营管理、道德重建有哪些经验智慧?他对社会转型、民族复兴有哪些深刻见解?他如何在波诡云谲的时代里闯出一片天地?他为何受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持有不同政治立场之人的一致赞誉?他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正经历重要转型期的今天,是彻底拂去那些历史尘埃的时候了。

  本书侧重于讲述卢作孚的人文精神演变,结合与其有密切交往的众多民国人物,详细介绍了卢作孚在思想上的探索历程,着重刻画了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是如何养成以及如何被毁灭的。

  书香重庆网:卢国纪先生曾说对于卢作孚辞世及所留下的遗嘱,无论报刊书籍或是民间口传,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和评说,然而多与事实严重不符。在陆续出版的各类文献中,或是有意隐讳、只字不提,或是以“病逝”二字一笔带过。对先生辞世的那一段过往,您在书中是否有叙述自己的一些感想?

  清秋子:我认为根据卢作孚幼子卢国纶回忆列出的四条遗嘱是最接近事实的。一、借用民生公司家具,送还民生公司。二、民生公司股票交给国家。三、今后生活依靠儿女。四、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送还军政委员会。

  关于卢作孚辞世与遗嘱,在恢复名誉前是讳莫如深的,后来在1986年四川龙门阵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旅蜀杂事回忆,不太长的文章中提到卢作孚在三反被人检举自杀,这是首次次在公开媒体上披露卢作孚自杀而死,引起了一些震动。在那以后也不断有人写文章谈到卢作孚的自杀问题,但细节并不准确。在我的书中,我综合各种材料描写了卢作孚自杀前后的经过,我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我认为写人物传记,如果不写他的死因实际上对他也是一个亵渎,卢作孚为什么会有悲剧性的结局?要想了解关于卢作孚自杀的来龙去脉可以参考这本《百年心事卢作孚》。

  书香重庆网:众所周知,卢作孚先生一生不仅为企业家、实业家,也是教育家。您在书中着重描墨了卢作孚先生的哪一面?

  清秋子:在书中我侧重描写卢作孚是个启蒙主义者,他从知识分子走到了企业家,他为什么走这条路?为什么功绩超过当时许多企业家?我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探索,没有仅仅将卢作孚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描述,没有完全局限在民生公司的发展和壮大上,没有花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民生公司怎么成功,我着重对卢作孚的精神发展轨迹,以及他他如何进行社会改良?如何把社会改良和企业结合起来?我做了很多自己的判断与分析。

1935年,卢作孚初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时旧照。

  书香重庆网:卢作孚先生被称为“社会企业家”,您觉得当今的企业家们能从他的一生事业里够学到什么,与之相比还有那些差距?

  清秋子:有人称卢作孚为社会企业家,因为他有很强社会责任感,他通过和平的改良举措,使中国更快进入现代化。虽然他的报国理想突然中断,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如他所愿,而且发展顺利。当今的企业家需要从卢作孚身上学到东西很多,主要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办企业的终极目的是造福社会还是个人威望,这个目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家的名声。民国企业家多得很,为什么卢作孚声望越来越高,因为他一生都在致力于造福社会,他的无私成就他的名望,一个企业家要想成功仅仅是局限在自己企业,那在他当时可能会获得成功,但是人们会很快把他忘了。

  我们当今的企业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不光是慈善事业,还可以从事很多有益社会的事情,比如办教育,推广企业文化,和文化人物广泛联系,宣传自己理想等。要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对得起社会企业家称号。现在环境稳定,作为一个企业家可以做很多事情,卢作孚当年也不是一帆风顺,也遇到刁难打压阻力,现在一些民族企业遇到困难又让国人帮助企业,企业领导人首先应该造福民众,遇到危难时民众才能帮助你。

1930年建成的北碚图书馆

1927年卢作孚集资兴建重庆北碚北温泉公园

  书香重庆网:梁漱溟曾称赞卢作孚先生“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传闻其虽身为民生公司总经理,股份却只有一股,其夫人子女乘坐民生公司轮船一律按规定买票。而卢作孚先生的生活也非常简朴,常年穿一套中山装。在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受到卢作孚的影响?

  清秋子:简谱作风在我们家是有传承的,我们不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反我的母亲会有意让我们去锻炼,把我们推到社会上去,别人家的孩子吃什么苦我们就吃什么苦,没有特殊待遇。严谨要求对我们成长有好处,可以适应任何打击和磨难,不会在遇到苦难时沮丧,任何艰难困苦都不会摧毁我们,我们没有家庭优越感,这使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精神上的享受。

20世纪40年代北碚全景

  书香重庆网:在重庆“没有卢作孚,就没有北碚城。”有资料显示“1927年,北碚全乡有所小学,37所私塾。到了1936年,小学发展到18所,私塾66所。”谈卢作孚不能不谈北碚,您怎样看待卢作孚与北碚的关系,他通过哪些方面塑造了北碚这座城的灵魂?

  清秋子:卢作孚一生中的事业有很大一块在北碚。北碚当年是一个夹缝之地的落后乡镇,规模不大,尤其社会治安很不好。1927年2月,已经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卢作孚被任命为四川省江(江北)、巴(巴县)、璧(璧山)、合(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其职责是清剿所辖峡区内的土匪,解决由匪患引起的严重治安问题,北碚成为峡防团务局局址。他在每个星期六去北碚处理公务,在接任之后建设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包括整治环境卫生,拓宽道路,广植花草树木。据不完全统计,仅1927年到1935年,北碚有统计的植树量即达7万余株;二是大力兴办各种经济事业,先后投资和参与兴办北川铁路公司、天府煤矿公司、三峡染织厂、农村银行等;三是创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包括地方医院、图书馆、公共运动场、平民公园、各类民众学校等。1930年初,卢作孚把自己在北碚试验中的经验和思考写成题为《乡村建设》的长文,在北碚《嘉陵江报》上发表。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够看到的20世纪20—30年代乡村改造运动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乡村建设”提法并对该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文章。通过一些列举措使得北碚从一个落后的乡镇迅速变成了一个走在中国前线的现代化小镇。

  卢作孚的实验具有前瞻意义,他在2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改造中国转型现代化的实验,用一些列利好群众的措施,启发群众用和平方式达成改造社会的目的。这个经验我觉得在今天也极具参考作用,他在北碚的成功实验是他一生的重要成就,这个方面重庆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作为普通群众对他的这一点了解可能不太深入,但我们仍然要承认他为我们国家转型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实验之一。可惜最后因时局动荡实验中断,但是前人所做的贡献对我们仍然有启发启迪的意义。当我走到北碚,看到如今的北碚群众对卢作孚依然这么尊重,那是他们的先辈曾经亲身感受到卢作孚为北碚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卢作孚精神是北碚乃至重庆地区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视而不见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我觉得在北碚也好,在重庆也好,学习卢作孚的精神继承他的精神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书香重庆网:卢作孚先生奋斗的一生,能够给予普通人什么样的启迪和激励?

  清秋子:首先我们要明确卢作孚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拼不了爹妈也没有文凭,那时候军阀混战,旧观念非常强烈,等级歧视更加复杂,但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努力走上了曾经理想的道路。现在青年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动不动埋怨环境不好,年轻人进入社会不可能一帆风顺,古话曰“月满则亏”。有好的背景条件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没有条件你会有压力,会去思考怎样寻找出口,你不会松懈不会玩物丧志,说不定你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所以我们不要太羡慕有钱人的子女,现在生活和平,信息通畅,时代的进步不是钱财可以换取的,希望年轻人早一些立下人生志向,即使不想当伟大的人物,也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不能在碌碌无为中打发自己,学会高尚的情绪,做些有意义的事情。龙不会生龙,凤不会生凤,我们现在不是世袭社会,父母庇荫不会管多久。默默的做事,勤勉思考,才是成功的前提。

  我著书坚信对卢作孚过去不丑化,现在不神话,他一生奋斗不止,改变自己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是做人的成功典范。

(更多名家访谈,请关注书香重庆网书香访谈栏目)

  建设书香重庆,共享书香生活

  重庆市全民阅读公益平台

  书香重庆网

  

  长按二维码 即可关注

  原创投稿:1329985067@qq.com

  联系电话:023—6306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