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我在武大遇见你 讲座全文(一) 亲切的敬大姐来了武大,你有没有和她在武大相遇呢?(~ ̄▽ ̄)~没有来到讲座现场也没有关系哦,接下来菌菌就为大家带来整理好的讲座全文啦! 主持人:老师欢迎你再次来到我们武汉大学,之所以说是再次呢?因为据我所知,您在13年的三月份也来武大做过一次讲座是吧?

对,那也不是第一次,因为在这之前来过。 最早来武大,是我还年轻的时候。看了部电影《女大学生宿舍》,然后就在那部片子里看到了最美的校园。令人开始向往。很多年以后,一次又一次的来到武大,我还很幸运地在樱花时节来过。然后我还认识了《女大学生宿舍》的主人公。是咱们武大校友。所以这个校园一直让我觉的亲切。
主持人:非常的熟悉,那么2013年来的时候,还在央视就职,但现在您的身份是已经退休了。在这两次不用的时间来到武大,您这感受有什么变化?

其实这个变化倒不大,不管我是不是退休,我面对大家的时候,都觉的是跟年轻人在一起。现在我有更多的时间 跟年轻人在一起,反倒是 感觉更轻松了。而且这让我觉得还有一个让我特别高兴的事。以前呢,我只是面对新闻传媒学院的学生,而这次,面对这么多同学,有机会接触其他院的同学。武大都有些什么专业啊? 主持人:我们是文法理工什么专业都有。

所以我在想,武大肯定有一些我根本不懂,根本看不到的专业。画漫画的是什么专业,我很好奇,所以一会儿也希望能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有更丰富的交流。 主持人:咱们敬一丹老师和咱们武大也算是老朋友了,那以后可以多来我们武大,跟我们能专业的学子来进行交流。据我所知,在整个现场很多同学都是大一大二的,他们都只有20多岁左右,但据我所知,您20岁的时候正在经历 知青生活,是吗? 那能和大家介绍一下这段特殊的经历吗?

我是17岁成为知青,然后20多岁的时候就在林海雪原,在那经营一个在林海雪原里的一个小小的广播站。但在那之前,我修过路,卖过房子,也栽过树,年轻的时候嘛。后来呢,就在林海雪原的一个人的广播站,把它经营的还有声有色。其实呢,可以算我 职业生涯的正开端吧!既然是知青的广播站,那也算,在那,也算专业的。 主持人:就在那时候 对于广播话筒有了兴趣。

是,二十岁的时候,我正渴望上学,但是大家知道在那个非常年代,在我20岁的时候,高考已经废除了,在文革中被废除了。那个时候上学呢,只能只能通过推荐的方式。成为工农兵学员。这词大家了解,不需。要我解释吗?工农兵学员它是个历史名词,我希望它能够再也不要出现,他是高考制度被废除时文革一种特殊举动,后来我就一次一次的希望能够推荐上大学。我曾经被推荐的学校有沈阳铁路学校,大连外国语学院,还有我们林区的师范院校,然后不止一次就都失败了,我那时候没有选择,不是大家(一样)。大家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该面对各种选择。听说还经常抱怨这么多学校,我报那个呀?我太羡慕你们了,有这么多的选择。 我那个时候,被推荐的时候,只能是遇到,而没有选择,所以我的书名叫《我遇到你》。我那是一个 缺少选择的年轻时代,其实后来完全是一种偶然,我遇到了我到几乎绝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被推荐的机会,我这才知道北京广播学院的存在。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专业叫播音专业。 这完全是一种凑巧的遇到,所以后来呢,在知青生活的那一段,我虽然贴近,但没有想到它成为我终身的一个职业,那么后来也就是一种幸运,当我走进广播学院的时候,我面试的稿子是什么呢?是一张报纸,通栏标题上写着,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大家知道是哪年了吧,1976,那一年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而我的命运呢,也恰巧和这国家的变化重合在一起,又是一场遇到。这就是我20岁的经历。看到大家20岁的时候已经大三了吧。1976年,那一年,中国发生巨大变化,而我个人也恰巧和国家的变化重合在一起,这就是我20岁左右时候的经历。所以看到大家20岁的时候已经大三了吧,我20岁的时候还在向往,我能走进哪所大学。

主持人:那我觉得您这相遇可相遇的非常不简单,您这相遇之后就在央视工作了27年之久,而且还主持了《焦点访谈》、《一丹话题》、《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多档栏目。那这些栏目中哪个栏目给你留下的 印象最深刻呢?

其实最深刻的,应该说对我比较有挑战性的,就是当年的《一丹话题》。那是93年的时候我办的一个节目,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冠名的栏目,但并不是我主动要办的哦,我没有那么……。我自己都没有敢想过,国家电视台会有这样一个节目。因为以往啊中央电视台是那样一种形象,就比你们现在看到形象还要那样。你懂得啊。所以当我的朋友说“诶你来干这个节目做《一丹话题》”的时候我特别意外,那是什么背景可以有这样的举动呢?就是在1993年,中国的新闻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遇,或者说92年,大家知道就是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带来我们国家向市场经济方向前行(的状态)。这个时候,包括《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等等等新闻改革在内的这些举动,都是发生在这一年,《一丹话题》也是发生在这一年。我很意外。作为国家电视台还有这样的举动吗?就算有,那也不一定是我吧,那架不住人家赵忠祥来了呢。 但是后来我就觉得,可能这样一个举动,它的意义不是我一个人的,它既是一个偶然让我遇到(的机会),又是央视要向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表达的方向往前走了一步——我赶上了,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赶上了这样一个背景,于是就有了《一丹话题》。那个时候甚至没有策划这样一个工种,我完全是凭感觉,你想说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电视初起的时候就是这样,居然这个节目就办起来了。我现在回想着《一丹话题》为什么,我真的是面前没有什么框框,因为没有任何先例,我在那个年代,曾经谈到了中国户籍制度。我们现在看中国户籍制度在很多地方依然是禁区,依然探索困难。那在93、94年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边缘人的存在,然后就谈到了中国民众带来很多不平等的户籍制度;我在那个时候还关注到教育和贫困之间的关系。《一丹话题》办了一年,到结束的时候——我是结束在什么话题呢?“关于道德的问号”。那是在94年初的时候。特别的迷茫,怎么这么多道德的问题呢?我们刚刚在向市场经济走的时候,怎么会遇到那么多的不诚信、不规范?然后道德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没法回应。于是《一丹话题》就在那个春天结束在一连串的问号。关于“道德的问号”我一连谈了三期,我没有答案,其实至今也没有答案。然后二十多年以后我看到道德的问题一再地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这几年,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焦虑感,是吧?然后我就回想, 《一丹话题》其实是一个有些粗糙感的节目。但是唯一让我欣慰的是,我当时谈到了在当时应该谈到的话题。虽然这个节目就电视手段来说做不到那么专业,但是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保持了一个记者应该有的敏感。我把当年的《一丹话题》的影像印在了这本书的一页,以二维码的方式;如果大家作为我这本书的读者的话可以用这种方式看到当年的节目,就在你们还没有出生的那个时候。同学们可能会想,电视初起怎么那么粗糙啊?其实我就是想告诉你们,就是这么粗糙,我经历了电视从初级到发展到巅峰的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我想告诉大家,这个路是怎么走的,就我的职业里面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这也是幸福之路。

主持人: 如果我说觉得《一丹话题》是一种挑战的话,那么我觉得《焦点访谈》对您来说可能是一种习惯,人们都说一个习惯能够养成的时候需要一个月,您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二十年之久,所以我想,《焦点访谈》对您来说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节目。

《焦点访谈》是我在办《一丹话题》的时候它就向我召唤,期望我到《焦点访谈》,当时,作为国家电视台从来没有一个日播的在黄金时间如此明亮的一个节目,从来没有过,所以,一说,在国家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每天播出,特别是接下来这个关键词——舆论监督,就立刻就对我形成了一种期待,可是当时我的《一丹话题》刚开始,我在想这个,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我总要把他拉扯到,差不多的,差不多一年半年的,我们再办几个月就马上就要再见,所以我把《一丹话题》办一年,这一年中,我一边办自己的《一丹话题》,一边看筹备中的和已经开播了的《焦点访谈》,然后我就在《一丹话题》办到一年的时候,我自己果断的说了再见,转身而去了《焦点访谈》,这个告别相当于什么呢,从一个小作坊到一个集团作坊,那么在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二十年,我遇到了《焦点访谈》,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职业平台,在这个职业平台上,实际说是正好是我最好释放的能力, 我积累了这么多年的媒体人的经验,知道了自己要什么,我也知道了我的目标和远方是什么,所以回想起来,如果没有《焦点访谈》作为职业平台的话,也许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可能也就没有我们的相识,可以说,我们都是看着《焦点访谈》长大的。
主持人:对,其实我觉得《焦点访谈》您陪伴了他二十年,《焦点访谈》也一直持续到现在,那么他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一直 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哪儿?

我还真不敢用经久不衰这个词,因为它是起伏的,《焦点访谈》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是最具有锋芒的,它对中国社会的推进,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得见,就是,它以每天一个个案的,这样一个通俗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就使得人们认识到,我们过去,生活中一种比较少见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舆论监督,这样一种东西。那在这之前人们遇到问题有话要说的时候是习惯找什么力量呢?习惯找县长啊找市长啊这种行政的力量,或者是,对上访啊,如果是更大的麻烦,找公安啊找法院啊找法律的力量。 而《焦点访谈》让大家看到怎样一种力量——舆论。就是有一种力量不是行政的,不是法律的,它是舆论的力量。你如果问的百姓啊,什么是舆论监督,他可能给你一个定义,就通过自己家电视里看到的,通过电视这种通俗的方式了解到的,他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种表达,可以说话,可以这样表达,可以这样申诉,可以这样实现自己的公民权利,比如说这个知情权啊,表达权啊,参与权啊,这些权利要实现要通过一些途径,而《焦点访谈》呢就告诉大家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所以说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是《焦点访谈》最具锋芒最有力量的,我觉得这 最让我有职业成就感的就是这件事就是,我和我的同事在《焦点访谈》用年复一年的努力,让舆论监督这个词在中国从生词变成了神词.主持人:那其实我是觉得老师,您的整个工作的辉煌期都集中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所以在传统媒体比较兴盛的时候,我们通过节目看到您,您给我们的形象又是一个一位特别有社会正能量让我们充满力量的人,所以我们喜爱您,今天来到现场的很多同学都是新闻类专业的同学,我相信他们也是因为您给我们塑造的形象的美好,传递的能量最多,所以来到现场。

就像刚刚那位同学说的,那是人家的青春记忆,我也听到很多你们同龄人的说法,有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学说得特别有意思,他说有的同学这样说我是看着您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才决定学这个专业的,这个我相信。但是还有一个男生是这样说的,敬老师, 我们现在都用数码了,但是我们看到柯达胶卷也会觉得很亲切,这是我听到的最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我就把自己定位在那个柯达胶卷,他曾经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一笑话啊,其实我面对着同学们我宁愿这样理解,你们在传媒,但是你们对于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还没有绝望,就是更正面的来说,还有期待,你们希望电视还像你们小时候那样好看,因为电视有让你们失望的地方,或者说,电视有让你们不满足的地方,而网络有让你们产生新满足的地方,但是哦,如果说伴着你们长大的这种媒体,还能像你们理想中的那样,那多好!我宁愿这样想, 我一定要给自己一点信心。电视这种媒体,确实此刻是在一种巨大的变局之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这么多同学我们来面对这样话题,我还真的是觉得激动,就为了这个,谢谢大家。

到这里讲座全文的第一部分就结束啦~什么?不够看?嘿嘿,不要着急,菌菌不(就)会(来)告诉你讲座全文(二)正在路上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