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山区支教老师的一天
早晨:迎接孩子上学
8:30

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广西(融水)融水服务队的支教老师李世杰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大年乡高马村高马小学,一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偏远乡镇的乡村小学,等待陆续来到学校的“大苗山娃仔”。
9:00

学生们已经到齐。从远处可以看到,高马小学是一所真正建在大山上的小学,由于要走山路,大部分孩子每天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学校每天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就会放学,这样导致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足。
上午:“暖融”公益课堂
10:30

李世杰来到他教学的班级,高马小学五年级(二)班。教室虽然破,但门上的“你真棒”却时刻给着孩子们最大的鼓励。他大学专业是心理学的他,今天为山里的孩子准备了一节特殊的课—— “暖融”公益课堂。
10:30

一个活动气氛的手指小游戏,调动起了活泼的孩子们的热情和兴趣,纷纷参与进来体验着这别样的“教学内容”。
随后

支教老师李世杰根据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一些平时生活学习中调节心情的小技巧,教孩子们如何应对考前压力和对父母的思念。“暖融”公益课堂是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广西服务队在工作之余运营的“暖融”系列志愿服务项目之一,课堂内容涵盖诗歌、礼仪、故事分享会、感恩教育、心理疏导、户外素拓、绘画等,课堂气氛活跃,能够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思考,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取得了较好效果。
最后

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指导下填写完成了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这也将作为支教团后期整理完成关于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调研报告的依据。此前郑大支教团曾撰写《针对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对策的调研报告》并发表,为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实际依据和理论基础。
中午:孩子们的午餐和运动
放学后

孩子们拿着饭盒打饭吃着今天的午餐——白菜豆腐。学校没有餐桌,孩子或站着或蹲着,三五成群边吃边聊。
备课

吃过和孩子们一样的午餐后,支教老师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准备着下午的主题班会。
下午:“紫荆护蕾 感恩在行”主题班会
下午

支教老师与高马小学两位特岗教师一起,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主题为“紫荆护蕾 感恩在行”的主题班会,意在教孩子们懂得学会感恩,支教老师也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节目。
下午

孩子们还展示了他们在课余时间自排的节目,有合唱曲目《虫儿飞》、《感恩的心》,也有诗朗诵和小品等,精彩纷呈。大苗山少数民族的孩子,好像天生就带有才艺天赋,没有系统学习过歌舞的他们却特别擅长唱唱跳跳。倘若他们也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想必一定会成为“小艺术家”。
下午

班会结束后,支教老师和高马小学五(二)班的孩子拍照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广西服务队一行五人,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服务之余,开创“暖融”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项目包括“暖融”公益课堂、“暖融”爱心书屋、“暖融”爱心衣物、“暖融”助学计划、“暖融”心愿认领、“苗山少年郑州行”等6个品牌活动。
晚上:家访
18:00

天渐渐黑了,支教老师准备开始今天的家访,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习、缓解孤单。据郑大支教团调查统计,高马小学的学生超过90%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中有80%的孩子一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而其它的20%的孩子则需要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
晚上

家离得近的孩子总是喜欢在一起学习,支教老师来到孩子们家里为他们辅导功课。据支教老师家访了解到,在这些具有苗族特色的房屋里,大多用的都是普通电灯泡,昏暗的灯光非常不利于孩子们的眼睛和学习。郑大支教团关注到这一现象后,开展了“暖融”系列活动之“给你一套文具,书写自强不息”活动,力求在社会各界爱心机构和人士的帮助下为大山里的孩子提供一套包括笔、本子、护眼灯在内的文具,以便于孩子们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关于支教队
“暖融”工程

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广西服务队五人。截止目前,“暖融”工程系列活动已整合社会各界爱心物资折合人民币约220000元,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爱心虽小,可暖心扉,情意虽微,可融寒冰。
我们

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广西服务队队标。图中两个身穿苗族服装的青年男女,佩戴有郑州大学校徽和志愿者徽章,象征心怀志愿梦想的郑大学子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青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象征学子们主动融入服务地、苦中作乐,体现志愿精神与当地民俗风情的完美统一;青年欢快地起舞则体现融水服务队员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图上的文字“融水&郑大”则表明融水学子与郑大心连心,感恩母校、情系亲友的浓浓游子之情。
郑州大学
文字: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摄影: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编辑:杨茹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