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碎之后,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文/邱磊

  

  不妨让我们将时间倒回到近一个世纪前的1918年,看看那时的情形。章太炎在一次谈话中说:“六七年来所见国中人物,皆暴起一时,小成即堕”,因为近人“不习历史,胸襟浅陋”,所以其得势就如“无源之水,得盛雨为潢潦”。

  时间已走过了几代人,但我们今天的“暴起一时”,竟恰如百年前夸躁世风下的某种投射。在此种意义上,我们现在所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是否从一开始就走在了逆行的道路上?回答这个问题,比集体无意识式的追捧,或削尖了脑袋地踏破名校门槛,可能更加迫切和深刻。

  

  

  冷静地看,今天的超级中学,无论从其价值论、还是方法论和目的论上,都不太具有理性的哲学观瞻。它的唯一合法性,或者说立身之本,就是显赫的“战功”,即“追求,永无止境”的分数。但“高考”这一“主战场”,上不能纵贯人生百年,下难以捭阖世伦万情,它只是一种“开始”,而不是一考定终身式的“结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而言,高考起的作用实际上是被大大夸大了。我们一路汲汲营营的目标,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不可或缺。

  所以,正如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考‘状元’有137位,至今无一位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国际大师。”这一事实,震撼了不少教育界人士以及他们身后千千万万的家长们,罗厅长的肺腑之言让大家试图重新回到民族和国家的立场上,反思自己疯狂追逐和拼命攫取的东西,到底是造福了千秋万代,还是斫伤民根,中断文脉,贻害子孙?想想,确实不寒而栗。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站在个人和家庭的立场上来说,哪一个人愿意将孩子“教育”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语)呢?这时的教育,不正走到了它自己的反面吗?假如有一天,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转向,“唯分数论”在一夜之间垮塌,则今天的“教育航母”和“超级中学”们究竟还能做什么?

  在世风清朗、民智逐开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弗里德曼宣称全球化进入“3.0时代”的今天,即使“分数”的余威还在,但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和实现路径,连“高考”本身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那我们不禁要问:一旦泡沫破碎,我们还剩下些什么?